在这个愈发不确定的世界中,什么是教育者应该笃定的

毫无疑问,这个世界正变得越来越不确定。无论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还是肆虐的病毒,抑或是风云诡谲的国际形势,都在不断刷新每个人的认知,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选择。不难想象,现在的孩子们在长大成人之后会面临一个多么不同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究竟是哪番不同的模样,又愈发难以预测。他们需要怎样的能力才能在这样的未知世界里很好的生存?作为教育者,我们又应该如何帮助他们为进入这样的未知世界做好准备?
作者 | 韩冬
课程中心负责人
中学部国际方向负责人
北京大学学士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硕士
曾任教于北大附中,生物荣誉课程首席教师
后任职于北京市鼎石学校,为首任科学组组长
毕业学生遍布哈佛、耶鲁、斯坦福、MIT、普林斯顿等顶级名校,并超过200学生进入北大清华
01
消失的职业
永恒的思维
我们这一代见证了很多职业的消亡,比如铁路扳道工,排版印刷工,打字员甚至街头扒手。同时,新的职业也在不断出现。在2015年人社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相比1999年新增了347个职业,同时取消了894个职业。包括牛津大学,麦肯锡和普华永道在内的多所研究机构和企业也都曾做过这样的预测: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职业,以更快的速度消失和出现。
对未来的焦虑使得很多人开始对现实产生质疑。有不少学生、家长甚至同行就曾经向我表达过这样的疑惑:现在学的这些知识以后又用不到,学它有什么用?的确,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大多学习内容似乎已经和实际生活没什么关系了。于是有不少关心教育的人士大胆建言:不能再让孩子学那些过时的、没用的知识,必须学以致用,否则就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社会的资源!像”鸡兔同笼“,“水池注水”这样的经典问题,甚至成为了网络笑料。
对此首先我想说,尽管在中学时学习的大部分知识确实都是百年前,甚至千年前产生的,但这些知识并没有过时,因为这些知识背后的思维是永恒的,也是这些永恒的思维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变化。其次,作为学习者,所学习的知识本身有没有用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而在头脑中建立的思维模式。


G7学生科学期中考试的cheat sheet
同样是学习“鸡兔同笼”或是“水池注水”这样的问题,如果孩子只通过机械重复的练习学到解题套路,那么确实除了在考试中能解这样的题之外没太大意义。但如果孩子通过思考这样的问题体悟到了假设的思想,构建建模的思维,理解效率的概念,那么他就可以将之迁移运用于学习更深更广的知识,以及在未来解决未知的问题。而这样看似不真实甚至愚蠢的问题,其实是为这一学习过程构建的思维情境。
无论世界如何变化,这样的学习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笃定的一件事就是以帮助学生挖掘知识背后的思维为己任。只不过这并不是个简单的任务。挖掘知识背后的思维,对教学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自己对知识有透彻的理解,能够提取最核心的概念和直击本质的思考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又必须能够站在学生的视角,理解他们的思维应该由什么起点沿着怎样的路径而生长,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和练习思考方法。这也是我对一名优秀教师的简明定义:站得高,蹲得下。


韩冬老师带领低年级孩子的博物课
也许有人担心建立思维模式的过程对一些学生太过困难太过痛苦。的确,“知其所以然”,比“知其然”要困难的多。但这样的困难是每个学生都应去尽量克服的,否则学习的意义就大打折扣。此外,实际上完成这一过程给学生带来的往往不是痛苦,而是快乐。
韩冬老师周末带学生在百望山观鸟
“xx今天边写作业,边跟我们说道,现在学的知识都很有挑战,但觉得学得很幸福。”这句话是开学初我们的一位学生家长给我们的留言。家长对此感觉又惊又喜,用她的话说“这样看似矛盾的事,真的就在这学校发生了!”
来自中学部家长的留言
看似矛盾,其实完全不矛盾。要知道人类是天生好奇的动物,对“知其所以然”的挑战欲是写在每个人的基因中的,只是很多人的这种天性被磨灭了。相反,如果不断给予学生挑战的机会,让他们不断体验到完成挑战的成就感,那么这种天性则会进一步被激发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学业要求的挑战性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一个只让孩子不动脑子轻松过关的学校也许能给孩子带来短暂几年的快乐,但代价恐怕会是孩子潜力的消解,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生的遗憾。
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最佳的学业挑战程度是他们的“最近发展区间”,换句话说就是“跳一跳能够到”的高度。但对于老师和学校来说,通过教学给予每个孩子最合适的挑战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间。这要求对学生极高的个体关注。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韩老师的G8科学课堂
02
不一样的学生
一样的关注
我们从近几十年的社会变化中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个人选择的多元化。每个人都要成为一颗“社会的螺丝钉”的时代恐怕一去不复返了。作为教育者,必须笃定地关注每个学生,发现他们的个性,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成为一个个完整的人,而非一颗颗螺丝钉。
学生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可能是多数家长和老师最关注的。“因材施教”是每个教育者都知道的原则,但真正践行起来并不容易。最大的难点是准确观测到差异——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考试的分数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学习能力的高低,但却不足以反应学习能力或者说认知特点的差异,而与此相关的是学生的真正需求。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次只有两道题组成的考试中,两个同样得到80分的学生,可能一个是A题得50分,B题得30分,另一个可能正相反,B题得50分A题得30分,那么这两个学生实际的需求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要想真正了解学生需求的个体差异,至少应做到三点:
第一,注重过程性评价。其实每个小的学习阶段教师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并对此进行反馈,我们通常叫做作业。与考试不同,每次的作业通常精确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相关的知识点,因此这种针对过程的及时评价和反馈能够更精确的探测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二,多维度评价。常看体育比赛的人都曾注意到比赛转播的时候经常会播报运动员的技术统计数据。比如一个篮球运动员,数据中就包括投篮命中率,三分球命中率,场均篮板等。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学习,也都需要不同维度的能力,而哪怕只涉及一个知识点的一个任务也可能涉及不同的能力维度。例如写一篇文学评论,就可以考察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结构化表达能力,修辞能力等。只有从这些方面分别进行评价和反馈,才能真正满足学生需求。
第三,对每个学生的充分了解。做到前两点需要老师大量细致的工作以技术手段还有学校制度的支持,而第三点看起来似乎只取决于老师自己,但其实做起来是最难的,也是最耗费老师精力的,但同时也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学生的很多特质是难以通过评价和数据了解的,必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去了解,而且了解的基础是必须建立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也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任凭网络技术如何发展,在线学习的平台多么先进,仍然难以替代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联结。
School & LIFE
学生的日常
给予不同的学生以同等的关注,这对学校来说是个系统工程。教师的培训,技术支持和制度的保障,缺一不可。
在制度方面,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取导师制。和颇有行政色彩的班主任不同,导师的任务不是管理一个班级,而是关注每一个导生,包括他们的学业情况,认知特点,心理状态甚至家庭背景等。和班主任制相比,导师往往对学生个体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和学生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结,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真正的良师益友。
另外的一个制度保障就是分层和选课制。
分层并不是传统上的快慢班,而是在不同学科上的分层。一个数学天赋出众的学生也许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困难,而传统上按照考试总分来分班,是应该分到快班还是慢班呢?真正的分层绝不是为了给学生贴标签,而是为了给学生创造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包括伙伴环境,也让老师的教学可以更具针对性。这种分层制度应该从实际出发,并且足够灵活,也就是当学生和老师发现不适合现有层次时能够迅速调整。当然,还有一个底线就是每个层次的学生所受到的关注应该是相同的。

B同学的课表 充分参与校内选修课程
一人一方案
相比分层教学,选课制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挑战是更大的。能够做到所有课程选课的学校凤毛麟角——这需要足够的学生体量和资源支持。但从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角度出发,可选择的课程是必要的。这些课程我们统称为选修课。选修课绝不是很多人理解的课后活动。课程和活动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方案。丰富而专业的选修课对于学生的意义十分重要。
第一,学生选修课通常是出于兴趣,也就是自驱,而这种在自驱力下学习的体验,是可以迁移到其它课程的,包括必修课;
第二,选修课是学生拓展视野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个人很鼓励学生尝试没有尝试过的领域,而不仅仅是自己擅长的领域;
第三,当然选修课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特长的机会,而特长的发展不仅仅具有功利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终身爱好,这对学生一生的幸福都意义重大;
最后,选修课可以为学生创造额外的社交机会,而且是基于共同兴趣的社交机会,而为学生提供社交机会,或者说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其实也是学校的最基本功能之一。
03
未来的社会
当下的学校
“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社会”这句话来自原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我对此特别认同。
因此,学校应笃定的为学生提供真实社会的模拟。当然,既然是模拟,就是在充分保护学生的前提下进行,就像飞行模拟器一样。
-
学校不能像动物园——理想的动物园,铁笼之下应没有规则,动物能够完全按照它们的天性生活,而学校要培养的是能够尊重社会契约的人。
-
学校不应该像军营——在那里每个战士都应整齐划一,像一个人一样,这样才有强大的战斗力,而学校要培养的则是个性鲜明,各有所长的人。
-
学校也不应该是乌托邦或伊甸园——社会可并不是一个能让人无忧无虑开心快乐的地方,学校必须培养能够在社会中胜任挑战,承担后果,能在人生中经受挫折的人。
社会的正常运转是靠规则维系的,学校也应让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建立相应的基本规则意识。这些基本的规则意识包括相互尊重,不侵害他人利益,维护自己应有权益,保持边界感,等等。然而,如爱因斯坦所说,“最糟糕的事情是学校主要以恐惧、胁迫和认为权威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遵守规则,那恐怕反而会导致学生步入社会后报复性的破坏规则。学生对规则的尊重,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自愿的;同时,学生也应该承担破坏规则而带来的后果——这与真实社会的情况一致。
韩老师和他教授过的从北大毕业的学子们
另一个维系社会运转的因素是情感联结,这一点我们在前文已经提过,这是学校不可被网络学习社区替代的一点。同样,未来的社会无论怎样发展,仍然会是充满人与人情感交流的社会。近二十年的社交平台发展和近两年的疫情已经充分证明人的社交需求是多么的旺盛,而社交对于处在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更是他们的第一需求。总之,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和他人产生真正的联结,与如何提升自身能力同等重要。而能够和他人相处的基础是能够学会和自己相处,悦纳自我。从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学会做负责任的决定,到学会和他人相处,继而学会在集体中生活,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统称为社会情感学习(SEL)。
对于很多导师制的学校,导师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学生社会情感学习的任务。有些学校还专门开设社会情感学习课程。而我个人的经验则是:每个人都应承担这一任务,也就是一些学校提倡的“全民德育”。每个老师的每堂课,每次与学生的交流,都会无形中影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我们鼓励学生自身也可以创造体验社会的机会。例如,我们学校的高年级学生就成立了学生自治会,自主形成团队为全校师生服务,或是解决学校的问题——这正是他们步入社会之后通过与同事合作解决问题的绝佳模拟。
学生自治会组织的活动
如果说规则运行和情感交流是维系社会发展的要素,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则是另一个: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不仅仅体现于对现有规则的尊重、对社会中他人的关爱,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予社会什么——这才是一个人社会价值的真正体现。学校的所有课程和所有活动都应注意融入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学校不应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应回归培养“心怀天下”的社会建设者。这样的人应能站在不同的视角,理智而冷静的看待世界的差异和剧烈的变化,并能够坚定而睿智的解决未来遇到的问题,让这个世界每天变得更好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