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诚英文课程 | 阅读:开启另一种思维方式的钥匙
“上学期,我看到有的初中8年级同学,托福成绩真的很高,达到110+,很厉害,他们说自己已经准备好去美国了。但有人在阅读课上读了一本书之后,告诉我,这是他长这么大以来完整读的第5本英文书。
说实话,我有点儿难以相信,想不到他们十几岁了,只读了5本英文原版小说。
不过短短一个学期,所有同学都读了10-15本书。也就是说,我带着他们,读了自己以前全部人生的2-3倍的书。我很骄傲!”
BMCA English
说这话的,是北京明诚外国语学校的英文学科外教负责人Victoria(来自加拿大,10年教学经验,曾在清华附中国际部就职多年)。
她正在跟英文学科中教负责人朱伟刚老师(20多年教学经验,曾在著名英语培训机构担任教学负责人)交流上个学期的教学心得。
在明诚,他们一起打造了怎样的英文课?
以下是来自他们的讲述。
01
English Reading
一条线,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更理想的成绩,由中教老师主讲词汇、语法、标准化考试的备考等等。但是你经常会发现,很多孩子考试成绩是不错,听说读写看起来训练得也还可以,可真到了国外,还是各种不适应。
不适应在哪儿呢?
第一,大部分中国孩子接受的教育,跟外国的教育方式完全不一样,导致他们在思维方式上,尤其是思辨能力,很难融入新的学习环境。
第二,文化差异比较大,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咱们看美剧,经常不明白人家的笑点在哪里,这就是文化差异造成的。看电视剧都理解不了,何况去人家的国家生活呢?进一步说,价值观上的差异就更大了,肯定会不适应。
Victoria刚才说,有的孩子考试成绩那么好,可一听说不怎么读书,她就有点担心,很大程度上就担心在这里。

那怎么才能帮孩子快一点融入新环境呢?我们就更需要另一条线:直接用英语国家的教学方法,来教咱们中国的孩子。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阅读和写作工作坊来学习英语。这种Reading and Writing Workshop,是由Victoria这样一批专业的外教来上课的,同龄的英语国家的孩子在读什么、怎么读、写什么、怎么写;就让明诚的孩子读什么、写什么。

很多人听说Reading and Writing就会问:你们就是让孩子自己看书,然后写作文吗?这也太简单了吧。
其实,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挺复杂的。一个学年中,第一学期主要是小说,第二学期是议论文和说明文,这就给同学们建立了完整和丰富的知识框架。在学期中,外教会安排一节阅读课、紧跟着一节写作课,也就是说,在阅读当中学到一个文学要素,马上就在写作当中应用起来。

怎么讲文学要素和阅读策略呢?有很多方式。
第一种方式,Mini lesson。老师先花15分钟讲2-3个文学要素或阅读策略,比如说,遇到生词,用什么策略,能既不打断阅读,又不影响理解;再比如说,“明喻”这种修辞手法怎么用,有什么好处等等。讲完之后,让学生马上带着目标去阅读自己的英文读物,比如去找一找这本书哪里使用了“明喻”,好在哪里。
第二种方式,Pair reading。选了同一本书的两个同学结成一对,一起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分享自己的疑问和思考结果,相互讨论,拓展思路,深化理解。
第三种方式,Group discussion。比如“作者是如何描写一个人物的”,大家就都来分享自己读的书中,有哪些精彩的人物描写,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还有些时候,老师甚至会跟孩子一对一交流,去深入了解他阅读的状态和进度,在一些关键点上,点拨一下,帮他去发掘作者的亮点,或者建议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这样,他的思考就更丰富了。

我们的老师还有好多精彩的教学方法。请Victoria来分享一下。
This program (Reading and Writing Workshops) is designed originally for native speakers, but it's very flexible and adaptable to each individual student.
阅读和写作项目原本是为以英文为母语的学生设计的,但它的灵活性很强,每个人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学英文。
When the students actually begin to learn in a native style structure, they aren't just memorizing words. They're learning the words within an idea, within a setting, within some kind of framework, which is much more memorable for them, so they can retain the information much better.
用这种方式学习时,学生们不太需要单纯地背单词。他们在有意义的语言情境、某种具体框架里面,边阅读边学单词,这样印象更深,他们就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
We ask them to take their own notes on the book. These are examples of reading notebooks.
我们要求学生边读边做笔记。我给你看读书笔记的例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You can see it's filled with posters. As they're reading the book, they might be like… "What an amazing and interesting symbol that they've used in their writing!" And they'll put a little note there. Then they got a book and they got all of these little posters.
你可以看到,这个笔记本里贴满了便签纸。他们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感觉到,“作者的这种象征手法,真的很棒,很有趣!”这时,他们就在那里贴一个便签,标记出来。很快,整本书就贴满了这种小便签。
And they'll then put them into the notebook, and later thought about it, and they reflected on what they originally thought and then develop more writing.
然后,他们会把便签整理到读书笔记本里,再重新花时间去思考,审视自己最初的想法,并且写下更多的内容。
This is really interesting. Maybe their first thought is a basic idea. For example, I wasn't thinking about this setting before, but it's actually like raining.
这真的很有趣。他们最初的想法可能很简单。比如,我之前没有思考过这个故事的背景,它只讲了,天在下雨。
When they have time to think about it and put it in this notebook, they're asked to think deeper about it, then they have more information they want to add. For example, the rain shows me that it's actually a really sad moment in the story.
他们把这张便签贴到笔记本上,当他们有时间好好琢磨一下时,我们要求他们更深入地思考,他们就会添加更多的内容。比如,下雨了,意味着这是一个悲伤的时刻。
It's just trying to get them to see books as their mentors. If you read a good book and you see them doing something well, then you want to put that in your own writing. It's all connected, right?
我们让学生把书籍当作范文。当你读到一本好书时,感觉作者写得真好,你就会很想把这种方法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都联系在一起了,对吗?



The amount of reading they do really translates into their ability to write. I have a tiny bit of work to show.
事实上,大量的阅读确实能转化成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再展示一个小成果。
This would be something like students' rough draft of writing.
这是学生在写作时最初比较粗略的草稿。

It's rough. You can't see it very well. We have them crossing things out, right? But the focus is on idea collection. And we have the students write lots and lots of different drafts. We don't ask the students to go through every piece of vocabulary, every grammar section and make this piece of writing perfect.
你看,很潦草,看都看不清,很多内容都划掉了,是吧?但在草稿的阶段,重点在于收集创意。我们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写,写很多不同版本的草稿。我们要求学生不去关注每一个单词、每一处语法是不是正确,也不打算在这个阶段写出完美的作品。
What we want to do is to have them have a whole collection of stories, then they choose the best one, and then we really dive deep and work on it. We then produce something they start to type it up, with like weeks of editing from their peers, from different teachers, things like that. Then it will become like a very long story, something like this.
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先尽可能把自己能想到的故事都写出来,然后挑一个最好的,再去深入挖掘。这时,他们就可以把这个故事写好,打印成稿,让朋友们、老师们一遍一遍去阅读和提出修改意见,大概会持续几个星期的时间。这时,这个故事就比较完整了,篇幅也会很长。
What I really love is at the end of this piece, which they've been working so hard on, we get around the circle and the students will actually read their stories.
这个阶段他们真的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完成修改之后,学生们会坐在一起,然后把自己的故事朗读出来。
And then the kids will afterwards leave little posted comments about what they liked about the story. These are things they can take with them about what their peers really felt about their stories.
读完之后,其他孩子就会用便签纸,写下这个故事打动自己的点。这些便签能帮助小作者了解到,伙伴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故事的。
After we finished that, we actually published a book. So from the original draft and six or seven drafts and their best draft that they chose to typing it up to being edited, and now we have a book of all the students and their work.
这一切都完成之后,我们真的会把所有学生的作品印刷成册。所以你看,从最初6到7份粗略的草稿,到一大篇修改后打印出来的文章,到最后,我们拥有了一本完整的作品集。


The students really feel proud like they've got their little table of contents and all their work they put in for the whole semester. Do you know what that means? They feel like they are published authors like the rest of the books they read if that makes sense.
学生们看到这本他们努力了整个学期才做出来的作品集,看到目录,就觉得特别骄傲。你知道那是什么感觉吗?他们读了很多书,现在他们觉得,自己跟那些名著的作者是一样的。

I love this book. I think it's great.
我很爱这本书。真的非常棒。
02
English Reading
我们聊到很多具体的授课的方法。这一切的形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过渡到有能力“自主”地阅读和写作。
一旦能够自主,他的理解能力、赏析能力、批判性思维,都会发展得非常快;同时,他的学习方法跟英语国家是同步的,他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就会很容易。这对他后续任何时候的学习,帮助都特别大。
这种自主,从阅读的第一步就开始了:明诚的学生要自己去选择,自己要读什么书。

毕竟,每个孩子的兴趣不一样,男生和女生,差别就挺大的,强制读同一本书的话,只能满足一部分孩子,满足不了另一部分。所以我们会让孩子们去挑选,他们可以看标题、看封面、看简介、看第一页,通过很多方式,来决定哪一本书最吸引他。
当然,我也有自己特别喜欢、特别愿意推荐的书。
比如说,《Joseph Had a Little Overcoat 约瑟夫有件旧外套》,它讲的是犹太人Joseph,大衣穿旧了改成夹克,又改成背心、围巾、领带、手绢,直到变成一个纽扣,终于丢掉了,最后把这个过程写成了书。咱们完全不用去灌输概念,孩子们一边读书,一边自己就了解了,什么是“节约”,怎么去“创造”,而且还认识到,这是犹太文化的一个部分。不仅如此,他们还在绘本的图画中看到了犹太人的服装、发型、家具,真正感受了犹太文化。
再比如说,我特别喜欢、也反复看的一本书,《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我觉得伟大的作者写出的书,是不会过时的。他在书里写到的孩子,特别有典型性,他不是只讲某一个孩子,而是代表了一大类孩子,所以每个人看的时候,都会有启发。
大一点的孩子,我会推荐《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书里面讲到婚姻的价值观、择偶的标准,它不仅仅在英语国家适用,在中国也一样适用,它让孩子们去思考人类社会共通的问题。
我也直接带孩子去读《The Call of the Wild 野性的呼唤》,它讲的是一只宠物狗,经历了不同的主人,最后回归到大自然当中。有些学生读出来的东西就很不一样,他们说,你看,这条狗经历不同的家庭,就好像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有粗暴型的、有溺爱型的、有激发潜能型的。你会发现,他们真的是在思考,想到了我没想过的问题。
我们还一起读《The Kite Runner 追风筝的人》。我们反复看的时候,孩子们看到:主人公一开始是没有信仰的,从小到大,他一直抵制信仰。但当他真正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刻,他采取的唯一办法,就是祷告。孩子们开始思考:追“风筝”的人,到底是在追什么?这已经是非常深刻的追问了。
还有像《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与海》、《The Little Prince 小王子》,那么薄的书,但文字精彩又凝练,不同岁数的人读这些作品,都会有自己的体会。
像这些经典作品,孩子们都能读到这样的深度。你说中国孩子跟西方孩子有什么不一样?我想,不一样的,只在于我们有没有给孩子土壤,去激发他们的内在。
当然我认识到这些,也花了不少时间。
我在公立学校、培训机构都呆了挺长时间的。我一直在摸索,为什么咱们中国人花了那么多时间学英语,还是开不了口?事实上,你只要掌握2000的词汇量,就可以去表达自己了。2000词汇量对中国人来说很容易,可大家还是没法跟老外交流,看英语电影还是得借助中文字幕。
从我的经验来看,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仍然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英语文化。事实上,一种语言背后,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只想单纯地学语言,却不接受多元的思维方式,那太狭隘了,肯定是学不好的。

而当我们的孩子把英文的著作读到这种深度时,去理解思维方式和文化,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可以说,阅读,就是开启另一种思维方式的钥匙。
为了教学生,咱们的老师,肯定自己首先要热爱阅读。
其实我以前见过很多外教,好多人觉得只要陪孩子聊聊天、练练口语就行了,上课前临时翻一下书是很普遍的。
但咱们明诚的外教真的很不一样,他们太用心了。有个外教为了10分钟的课,备课时足足看了二三十页书。还有个外教给我讲他怎么去精读一本书,光是《Harry Potter 哈利·波特》系列,他就读了3种语言的版本,一共读了17遍!

所以我经常跟同学们说:“你们遇上这么好的老师,真是挺幸运的。”他们不仅会教学,而且有很深的文化底蕴,真的是良师益友。
03
English Reading
当然,出国不是唯一的目的。明诚也有不少孩子,以后要参加国内的高考。
像我那个年代的高考,只要把语法规则背下来,就能拿分。到2000年左右,高考基本上就有语境了。现在的高考题呢,都是有语篇的,语法填空、阅读理解、听力,你会发现都是以阅读为核心的。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跟着我们的阅读体系,从小学起就两个星期读一本书,这个阅读量和深度、广度,都远远超出国内高考的要求。所以参加高考,只要做一做模拟,适应一下题型,就完全没问题了。

我们的计划是,初二就直接拿高考题让孩子们做,我的期待是,能够到140分左右,而且我希望能更高。我们的目标是,到高一的时候,托福就应该到100+了。
这个目标很难吗?我觉得不难。
好多人对我说 “没有天赋,学不好英语“。我觉得其实是借口。语言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去积累就可以。就像小宝宝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叫爸爸妈妈,但父母会很耐心地等待,给他很多时间去积累,他在反反复复多少回的基础上突然蹦出一个“爸”字,学英语是一样的道理。
父母要有耐心,给孩子时间去慢慢成长,你说我希望孩子半个月一个月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不可能的。但跟着明诚的体系走,一个学期下来就能阅读十几本书,是一定会有变化的。花肯定会开的。

还有很多人说,在国内再怎么学,也不像在国外那样,有环境的熏陶。但在我的实践中,我看到孩子在读自己喜欢的书的时候,他真的整个内心都被故事所吸引,从而激发了对语言本身的喜欢。你说在国外生活有语言的熏陶,但其实大部分时间用的语言很简单,而阅读,深度的阅读,是一种更有效的熏陶,不需要那么多时间,就能达成非常好的效果。
我能坚持做教育这么多年,就是因为在我的手里,很多孩子说,英语成为一个让自己自豪的学科。甚至还有个七年级的学生告诉我,他以后会当老师,而且想当英文老师。我很骄傲。
如果说我还有稍微远大一点儿的理想,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不仅仅把英语学好,他也能懂中国的传统文化,然后更好地去跟西方人沟通,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的人才。